国际化是历史的潮流,中国门业的诞生与发展,深受国际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发达国家的一些门业企业或木工机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正是它们主动的国际化经营,催生了中国门业的诞生与发展。而走到今天,它们发现,中国的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并开始主动走出去,开启国际化之路。
关于中国门业的国际化,这里将从历史、现状、困境、展望、国际观察等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中外门业交流史话
中国门业作为一个产业诞生,不过才30年的历史。但门类产品的生产自原始社会便已开始,其有关的国际交流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非常频繁。
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应用最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门类产品,莫过于木门。尽管中国的制铁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技术原因,以及中国人对木制品的偏爱,中国的门几乎都是木门。
明清时期,在木门领域的国际交流变得较为频繁,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方面,由于国内森林资源的枯竭和明清时人对红木的偏爱,使得大量产自东南亚的木材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红木家具文化;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处于殖民扩张时代的欧洲人,使得明清时期的木门受到了西方文化与工艺的影响。
在新会市博物馆有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制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服腰饰的两位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据传,这幅“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为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可以说是明代木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最有利佐证。
到了清代,特别是中期以后,中西交流更加频繁。实木门体量普遍增大,这可能是受外来欧式木门的影响,形成了“西式中做”的新式木门风格。广东地区制作的木门被称之为广作木门,以广州为最。广州地处我国门户开放的最前沿,是东南亚优质木材进口的主要通道,同时两广又是中国贵重木材的重要产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了广式木门的发展,清中期以后,异军突起,超过了苏式木门,成为清式木门最著名的产地。
广东木门的特点是,用料粗壮,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掺用,豪华气派。广式木门在结构、造型和装饰上,受西方建筑装饰风格影响较大,多为中西合璧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式木门中的雕刻镶嵌技法独步一时,堪称一绝。时至今日,广东仍然是中国最著名的木门产地,以生产高档的中式木门和欧式木门为主。
与此同时,在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在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欧洲人对中国的建筑、园林、木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欧洲君主在王宫里设立中国馆,或者建造中式园林。中国的家具、木制品在这一时期为西方人所了解。18世纪中叶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撰写了《中国建筑、家具、衣饰、器物图案》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家居文化。
说完了最重要的木门之后,再来谈谈玻璃门窗、铝合金门窗、防盗门、自动门等。
汉武帝开辟西域之后,大量的琉璃制品从国外流入。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明帝的皇后赵飞燕的妹妹天天坐在绿琉璃镶嵌门窗的昭阳殿里梳妆。这里的绿琉璃应该就是早期的有色玻璃,这也是关于使用玻璃门窗的最早记录。
不过,长期以来,琉璃制品相当贵重,在民间无法普及。到了清代,琉璃改称“玻璃”,更加廉价,一般富贵人家也能装。乾隆时的著名诗人袁枚在他江宁(今南京)小沧山的随园里便装了一扇紫色的玻璃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得益于欧洲人将玻璃生产技术带到了远东。
目前,经过引进外资、研发新技术,中国浮法玻璃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满足了建筑装饰行业的需求。
钢门窗在中国有大概一百年的历史。1911年钢门窗传入中国,主要是来自英国、比利时、日本的产品,集中在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沿海口岸城市的“租借地”。1925年我国上海民族工业开始小批量生产钢门窗,到新中国成立前,也只有20多间作坊式手工业小厂。
七十年代后期国家大力实施‘以钢代木’的资源配置政策,在全国掀起了推广钢门窗、钢脚手、钢模板(简称“三钢代木”)的高潮,大大推进了钢门窗的发展。八十年代是传统钢门窗的全盛时期,市场占有率一度(1989年)达到70%。
但很快,钢制窗就被铝合金门窗所取代。断桥铝铝合金门窗七十年代传入我国,但是仅在外国驻华使馆及少数涉外工程中使用。由于铝合金门窗具有突出的优点,很快便取代了钢质窗和木制窗。
不过在防盗门领域,钢质门占领了绝对优势,钢质门不一定就是防盗门,但是防盗门几乎都是钢质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国外的防盗门品牌进入中国,但随后它们并没有主导中国的防盗门市场。中国的防盗门企业发展迅猛,并很快进入国际市场。浙江永康是中国最著名的防盗门生产基地,出口数量占到全国出口量的70%。
在今天,中国门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变得空前的密切与频繁。广交会、广州建博会、北京建博会、永康门博会、上海亚洲门窗展,以及木门领域规模最大的展会--CIDE中国国际门业展览会等行业专业展会,为中国门业的国际交流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平台,推动了中国门业的国际化进程。
现状与展望
没有国际交流,中国门业的某些品类根本不会诞生,同时也不会不断发展进步。可以说,国际化交流是中国门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空前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之后,中国门业的国际化现状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木门产品长期以内销为主,虽出口增速很大,但基数较低,还不到同年木门生产总值的1/10,大概为8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木制品出口以木家具、木框架坐具、木地板、纤维板、刨花板等为主,木门处于次要地位。像家具,出口额曾占我国家具生产总值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家具行业第一出口大国。木门产品出口额较小,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贸易壁垒等。但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木门产业对国际木材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国际木材价格走高,中国木门产业的生产成本就会看涨,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木门产品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看,中国木门的出口空间依然很大。
同样,防盗门产品也以内销为主,出口量占生产总值额度较小,在10%左右,出口金额在5亿美元到10亿美元左右。其中,永康防盗门国内销售量占到了全国的70%,出口量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二,拥有步阳集团、王力集团、群升集团等知名企业。外销则主要销往俄罗斯、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一些国际知名防盗门品牌纷纷来到中国投资,再加上国内企业不断增强实力,防盗门产品的出口总量也不断增长,将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在出口数据上,木门与防盗门并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近些年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2011年开始设立的世界木门大会,第一次让国外木门行业走进中国,与中国木门产生了密切联系。同时,国外的一些木门企业也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并寻找合作伙伴。3elle公司作为木门加工公司于1908年在意大利IMOLA市成立。早在2005年,意大利公司就将3elle品牌的木门产品系列投入中国市场,丰富了3elle的产品系列。在2013年第二届世界木门大会上,意大利3elle公司全球销售总监安卓•帕拉希先生对于国际化问题谈到,中国的市场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非常大的,也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我们在中国的运营对于我们本地的制造商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欢迎中国的企业与我们合作,更好的打入欧洲市场。
意大利家具举世闻名。近些年来,意大利木门与家具,与中国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据意大利木业和家具工业联合会代表甄健湘先生介绍,木门和家具加起来,2012年向中国的出口总值超过了两亿欧元,比2005年的2700万欧元增长了八倍。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的木门企业鲁阿比、Q&Q等,都打进了中国市场。中国很多项目像维多利亚花园、昆仑公寓、空中花园等使用了他们的产品。
在将国际同行邀请到中国之前,中国的门业企业已经主动前往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参观考察,寻找商业机会,加强交流与合作。
米兰国际家具展、米兰工程设计建筑博览会、法国巴黎家具展、德国纽伦堡国际门窗幕墙展览会等展会每届都会吸引来自中国的买家和专业观众。在这些展会上出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国门业所吸收,并为中国门业带来了更多的订单与合作。
国际交流愈来愈为国内外企业所重视。今年11月份,中国门业俱乐部将组织国内相关企业赴欧洲参观“巴黎建材展”,同时,参加欧洲门业制造业界的会晤和观摩交流活动。这一参观活动,旨在促进国内外同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门业最新制造技术和工艺流程,了解欧洲门业新的加工设备、服务和创新营销方案,为中国门业国际化进程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