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家居的曾育周董事长最近跟我说了一些没跟别人说过的事,这绝对是你从没在任何其他平台看过的。

(图片来源:定峰汇-公众号,侵删)
01
“你说的太多了”
“我要把好东西拿出来共享,然后再共建。”
“我本来可以赚更多的钱,比如我可以收代理商的租金,比如我跟厂家压价,来掌控业绩,比如我现在给各门店管理层30%的分利,我明明可以少分点,那我现在为什么要分出去?”
“因为我要重构一个公司的价值链。”
曾总滔滔不绝地对我说。
我与曾总相识已久,每年至少两次去靓家居拜访。
曾总每次都会把他关于行业和公司的最新思考,和盘托出,这次也不例外。
但这次连营销总经理葛烨明听完,都心有戚戚焉,连说:“这是第一次对外说”,“这个讲得太多了”。
我知道,这是一个新的模型将要成型的阶段,一个孵化器出现了。
分享就意味着被抄袭的风险。

(图片来源:定峰汇-公众号,侵删)
02
打开黑匣子
平权,老板要平自己的权。
众所周知,一家公司很重要的管理要素,就是集权。
通过管理层的集权来指挥大大小小不同部门的运转,并将利润集中起来,重新分配。
这是一个公认的管理逻辑,然而,靓家居现在要做的事,就是去中心化,由集权变为平权,还要将利润共享。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说这件事做起来很难,而是想到这一点,并且愿意做其实很难。
往小了看,这是一个公司内部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往大了看,其实是重构自己的战略逻辑。
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的指引,但是,同一个战略,用不同的逻辑走,即使最终目标一样,路径也会有很多条。
以装修公司为例。
要达到100亿目标,拢共要走几步?
大店、小店、中型店,直营、加盟、招代理,零售、连锁、标准化?
不管你想出了几种组合模式,从这个角度看,都只是看到了皮毛,因为大家看上去都差不多。然而为什么要这样走,那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目标,逻辑不同,结果不同。
逻辑决定了战略的好坏,也决定了公司能否长久。
那什么样的逻辑才是正确的呢?
这就是大家常常找不到也打不开的,从起点到终点的黑匣子。
靓家居现在找到了。
03
共建的本质是价值链重塑
曾总说他要重构公司的价值,这一点可以再说的深远点: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是可以重构整个行业的。
阿里集团的参谋长曾鸣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战略的源头首先是价值创造,第二步才是竞争战略。
在装修行业,凡是发展的好点的装修公司,基本都会有一个或者几个“竞争对手”,也许嘴上不说,但是对标竞争对手,尽可能多的抢占市场份额,应该是很多公司的战略逻辑。
那些小点的装修公司,犹如草芥,一不小心就被蚕食了。
零和博弈,这其实也成为装修公司长时间大行业,小企业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博弈变成共建,这事就不一样了。
围绕装修公司的链条,有三个利益点。
员工、供货商、施工队。
如何保证大家都有利益?
1、先说员工
分店管理层分得30%利益,经营权完全下放。一家店经营的好,可以从这家店孵化出新的团队,去开新店,这有点类似于海底捞的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徒弟开的新店,师父也有提成,并按照新开店数量,级别不断提升。
除了靓家居自有人才,其他团队也可以加入,比如小装修公司或者包工头,自己干风险大,订单没有保证,就可以带着团队加入靓家居,只不过加入的时候不能直接去开新店,因为要保证每开一家店都要盈利的,所以要先在旧店适应、培训,业务达标后,才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开新店。
对员工来说,经营权是自己的,不再是打工人的身份,每个人都能做老板,这就是一种平权共建的模式,而且这样也不再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
所以,问个小问题,这也是当时曾总问我的。
“李老师,假如让你去我们门店做装修,但是你想要优惠,你猜这事是我说了算,还是门店员工说了算?”
“常规来讲,一定是老板说的算吧。”
我答。
“错,靓家居是员工说的算。”
平权,意味着权利真的下放,利益真的共享。
2、再说供货商
零和博弈的另一个表现是,如果装修公司与厂家直接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会侵害经销商的权益,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坚持和经销商合作就不一样了。经销商还是赚经销商品的钱,入场不收房租,每个品类最多3个品牌,保证经销商足够的利益。这其实也是共享的一个方面,不做竞争对手,利用好经销商的服务、物流和仓储,以至于很多经销商催着让靓家居开店,也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建。
3、还有施工队
施工队要保证施工质量,那至少有饭吃,最好还能吃的好。保证这一点,其实跟前两点有个本质相通的问题,就是接单量要饱和。
我们再回过去看第一二点,除了利益共享,更重要的前提是,靓家居拿出自己的模式共享,出钱建店,标准模式输出,员工当老板,经销商有钱赚。第一点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能保证每家店的接单量饱和,第二点,充分调动了经销商的积极性,保证与装修公司配合好,提供良好的服务。
每个店面,靓家居都有成熟的运营模式,提供标准输出,客户投诉总部统一处理。内部团队孵化好了就可以去开店,人搞定了,地点只要把服务半径控制好,因为靓家居走的是购物中心模式,附近的口碑,一点点积累,再扩大点半径,供给新店,也不是难事。
或者直接带着团队去新地区开拓新市场,也很可行。
这样整个逻辑就跟原来完全反了,用曾总的话说,是“倒金字塔”模式。
人员这边,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家都往分利和开新店这两个目标去努力,而不是看似一张皮,其实各有各的灵魂。
凝聚力由此产生,势聚则成。
在这个大势的推动下,总部这边反倒由主动变成被动,大家都催着去开店,总部要做的事,反而是降低开店速度,用葛总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明明是八缸的汽车,控制到两缸的动力来跑”,稳字当先。
原来为开店的事发愁,现在不用再愁了;原来为行业挖角人才流失的事愁,现在也不用愁了;原来为了竞争对手抄袭愁,现在也不用愁了。
为什么?
这就是上文说的逻辑不一样,看似一样的东西,其实也不一样。
这个绕口令,请诸位仔细想一想。
04
重塑行业的可能性
价值链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被誉为世界第一战略权威,管理学界“活着的传奇”,他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概念——产业链。
只是在现实应用中,大家更倾向于对产业链结构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战略,而忘了价值链其实也很重要。
靓家居的价值链就是利益共享,人人有钱赚,用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局限于自己怎么能赚更多的钱。
说到价值,请诸位想想,装修公司到底在行业中有什么价值?
同样的问题适用于卖场。
装修公司建立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接渠道,近几年这种渠道作用尤为凸显,各个公司也围绕着这个渠道价值,大做文章,这是产业链结构的分析,但是只有这样就够了吗?
除了这种产业链的价值,装修公司真的为行业创造了什么价值?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价值链的概念对内延伸为行业价值,对外自然延伸为消费者价值。
靓家居的这种运营模式,一定能保证消费者得到良好的体验。所有参与者都当自己的事干,能干不好吗?
再说,还有成熟的框架,标准的实施,投诉的统一处理,这些东西框着,有心又有着力点,想干不好都难。
那就再往深了说说,那个重塑行业的可能性。
我们想一想,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个行业到底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前几天华为发布了《智能世界2030》报告,居住环境方面,预计到2030年,有可能在零碳建筑中工作和生活。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只看行业,而忽略了大环境。除了装修行业之外,其他行业都在以指数型形态进化,伴随着技术和资本的不断侵入,10年之后的装修行业会是什么样,其实是难以想象的。
装配化或者说便捷环保,至少是国家倡导的方向,也是围绕大居住行业将来的大势所趋。
围绕着这个方向,早几年,靓家居就开过几家公司,统统是探索装配化的,研究智能、研究物流配送、研究安装、研究软装和硬装之间的关系,可惜的是,越实践越发现,仅凭一己之力,没有几百亿搞不定。
所以现在统统关闭了,关闭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亏钱,即使赚钱的公司也关闭了,原因是这样没法推动整个行业的装配化、智能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行业不能升级,只是个别企业升级,也早晚要被拖后腿。
但是现在这个重塑价值链的模式不一样了,因为靓家居开的都是中型店,五六百平米,最多800平米,再加上这个裂变式的孵化机制。
每家店一年三四千万的营收,如果数量达到300家或者更多,那以这么大的订单量,再去跟工厂一起搞联合研发,反推装配化,可不可行?
以卫浴产品为例,如果要做卫浴产品的装配化,可以和厂家一起用装配思维,将一个卫生间的全部产品装配设计好,统一配送,这样是不是就提高了效率?
代理商的利益丝毫没有受到侵犯,只是在厂家源头开始,一起培训,同步进化,最终还是赚卖商品的钱,但是同样会在服务上提高效率。
因为装修公司本身掌握着施工队,所以施工队也是可以同步培训的,回到效率这里,自然也会提高。
智能家居这里,更可以从源头就开始切入,在装配过程中,设计研发全部落地。
卖场呢?比如拿出20家店的客户流量,汇集到一个大卖场,将软装、电器智能等产品分场景展示,售卖生活方式,可不可行?
最终,这个行业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得益了,这不就是国家提倡的共同富裕吗?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获益了啊。
方便、高效、便捷、环保、省心、省钱。
装配化是国家提倡的,共同富裕也是国家提倡的。
这么多年来,我和曾总有过很多次的交流,但从未感受到他会把开店的数量规模,抑或经营业绩作为目标,更遑论当作追求。我能深刻感受到的,是他立足于消费者和产业从业者,逐步构建起来的价值链体系,以及对行业、对产业创变发展、共同进步的追求。
最后,还是用曾总原汁原味的话来结束。
“我想让靓家居这个企业,为行业、为产业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点,让行业这些相应的价值点重新组合,创造出更加高效的东西。原来,可能有很多公司想去中间化,现在我不是,我把行业相应的资源,通过共享共建的方式重新创造价值,让每个主体都能获益。”
(文章来源:定峰汇-公众号,侵删)